首页 频道 > 独家 > 正文

氢能产业发展警惕氢源不绿、场景单一和重复投资

一纸规划下,氢能热再起。近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,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提出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,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等目标。受利好政策影响,A股氢能板块走强。

据统计,迄今已有北京、上海、山东、湖北等超30个省市发布涉及氢能的规划和政策,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、路线图或时间表。从一段时间的发展实践来看,各地投资氢能热情高涨,有一哄而上之势,有可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。长远看,氢能产业发展要警惕氢源不绿、场景单一、重复投资三大倾向。

氢源不绿是首要问题。就氢能本身而言,它是一种来源丰富、绿色低碳、应用广泛的能源,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,具有重要意义。但由于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,需要通过消耗煤炭、天然气、可再生能源等一次能源才能产生。氢能的清洁程度取决于制取方式。2020年我国氢气来源中,62%为煤制氢,19%为天然气制氢,可再生能源制氢仅占比1%,氢来源亟待“绿化”。大规模推动氢能产业发展,将导致氢需求快速增长,面对当前高昂的“绿氢”成本,市场有可能倒向成本更低的“灰氢”,不利于“双碳”工作推进。

氢能产业要实现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,必须构建清洁化、低碳化、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,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,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。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居全球第一,在“绿氢”供给上有巨大潜力。

应用场景过于单一也制约了产业破局。在当前已发布氢能产业政策的省市中,几乎都将发展重点聚焦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其产业链上,对于氢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则很少提及。单一化的应用场景,不仅制约了氢能发挥比较优势、确立市场地位,而且让一些真正脱碳困难的领域进展缓慢。实际上,氢能在乘用车领域的替代优势并不明显。无论是当前高昂的制氢、运输成本,还是滞后的加氢站、运输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,都使得氢能汽车在与纯电动汽车的竞争中处于下风。

氢能破局的关键在于找到差异化的应用场景,有序推进氢能多元化应用。在交通领域,氢燃料电池具有不受温度影响、续航里程更长,且补充燃料速度快等优势,可将发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作为整个氢能燃料电池行业的突破口,并在高寒、低温地区率先推广。氢能在化工、冶炼等一些脱碳难度大的工业领域同样具备绝对优势。“双碳”目标下,“绿氢”为化工、冶金等行业绿色化、高端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。要通过科技创新,示范引领,逐步拓展氢能在工业领域应用场景,为我国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。

重复投资风险同样值得警惕。当前我国氢能产业核心技术尚未突破,关键材料依靠进口,短期内尚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发展条件。但在氢能产业发展热潮下,一些地方政府头脑发热,忽视地方实际和产业规律,跟风上马氢能项目,将导致氢能产业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,影响我国氢能产业健康发展。

对此,要积极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,推动地方结合自身基础条件理性布局氢能产业,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“跑马圈地”,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和集聚发展。

标签: 氢能产业 氢源不绿 场景单一 重复投资

精彩推送